“高分一号”卫星北京影像图(2013年5月1日采集,分辨率:2米)
王承文说,“高分一号”卫星是我国首颗设计、考核寿命要求大于5年的低轨遥感卫星。经初步检校,2米全色图像和8米多光谱图像观测幅宽优于60公里设计指标;16米多光谱图像观测幅宽优于800公里设计指标,为国际同类卫星观测幅宽的最高水平;实现了在小卫星上中高分辨率和宽幅成像能力的结合,可满足多种空间分辨率、多种光谱分辨率、多源遥感数据需求。相比其他光学遥感卫星,“高分一号”卫星的对地观测效率大幅提高,大大提升了我国对地观测卫星的总体观测能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主任徐文表示,“高分一号”任务地面系统采用先进的网络网格技术,在不打破现行管理体制框架的条件下,应用公共数据服务网格平台,通过资源统一调配与服务管理,实现“高分一号”卫星标准数据产品、应用产品信息等资源的共享,为各类用户开展数据应用提供信息保障。
“高分一号”投入使用后,将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矿产资源开发状况和地质灾害的调查与监测,生态环境监管调查与评价、水环境监测与评估、空气环境监测与评价,耕地数量与质量调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正按照‘高分一号’卫星工程在轨测试大纲和细则的安排,同步进行卫星系统测试、任务管理系统测试、星地一体化指标测试、卫星载荷与图像质量测试、地面处理系统测试等测试工作,已完成测试任务的70%,7月中旬将转入应用测试工作。”徐文说。
据介绍,卫星遥感是各国空间对地观测的主要手段之一。过去我国科技工作者只能通过购买国外卫星数据获取资料。1986年,北京密云卫星数据接收站的建成使中国有了自己的遥感卫星地面站,但其数据接收范围仅能覆盖中国陆地国土的约80%。为此,中科院于2000年建议建立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全国接收站网,以北京、新疆、海南三站组网,形成接收国内外陆地观测卫星数据的公用服务平台,该项目于2005年启动。
经过多年建设,目前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已形成以北京总部运行管理与数据处理中心、密云站、喀什站、三亚站组成的运行格局,具有覆盖全国疆土的完整的卫星数据接收、传输、存档、处理、分发体系。其中,密云站是中国民用陆地观测卫星数据接收主站,并于2008年新建12米天线接收系统;2008年新疆喀什站的建成填补了中国西部民用卫星数据接收的空白;2013年海南三亚站的揭牌使中国陆地观测卫星数据直接获取能力首次伸展到南部海疆。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迄今已接收并保存自1986年以来的各种卫星数据资料达310万景,并以平均每年15TB的速度增长。
未来,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将依托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天空地一体化遥感监测技术优势,以灾害应急响应、资源环境动态监测、国土资源大调查等为重点,深入开展新型传感器和空间信息平台研究,实现在数据获取、技术发展、信息服务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