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3个月内完成近200TB矢量、影像数据处理,相当于10万个美国大片《阿凡达》DVD光盘的数据量……这是测绘人为大运河、丝绸之路申遗成功交出的一份漂亮答卷——
6月22日,北京时间下午3点49分,卡塔尔,多哈。随着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主席、卡塔尔公主玛雅沙手中的小木槌轻轻敲下,会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中国政府申报的“中国大运河”项目和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政府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通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双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国人欢欣鼓舞之时,一个并不广为人知的群体也在为这巨大的荣誉激动落泪,那就是为本次申遗提供了及时高效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的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和国信司南(北京)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测绘人。
绿色通道 高效提供地理信息保障
申遗审议过程虽只有短短1小时,但这一中国梦的实现却凝聚了测绘地理信息人整整8年的努力。
申遗需要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包含丰富基础地理信息的图件资料。自2006年起,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和总参测绘导航局相关部门根据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要求,围绕申遗图件的制作、审图和数据对外提供等关键环节,组织专家学者展开多次研讨,从政策上层层把关,从工艺流程上刻苦钻研,为申遗工作开辟绿色通道,全力保障申遗图件的制作和对外提供。
大运河和丝绸之路均成线状分布,涉及国家、省份众多,遗产区和缓冲区面积巨大。大运河的58处遗产点分布在2个直辖市、6个省、25个地级市。丝绸之路仅在中国段的遗产区面积就达29826公顷,相当于414个北京故宫的面积,缓冲区总面积为176526公顷,等同于10.5个北京市的面积。
然而“多”和“大”只是难题的一方面,为更好展示遗产地全貌及各重要遗址点的地理风貌,测绘地理信息部门还要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申遗地理信息的技术指标,采用信息丰富的基础地理数据作为专题地图的数据源,包括1:25万、1:5万、1:1万、1:2000、1:1000、1:500等不同比例尺数字线划数据以及亚米级的遥感影像数据。
为解决“多”“大”“精”等难题,北京、天津、河北、河南、陕西、江苏、浙江、山东、安徽、甘肃和新疆等各遗产地所在省区市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纷纷开辟绿色通道,快速办理基础测绘成果提供使用相关手续,为申遗提供了高效地理信息保障。
专题地图 用心保护历史记忆
负责本次申遗专题图件编制的国信司南公司专题数据部经理张景景介绍,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他们分区域、分批次获取大运河及丝绸之路沿线多尺度、多类型的海量地理信息数据,在短短3个月内完成了近200TB的矢量、影像数据处理,相当于10万个美国大片《阿凡达》DVD光盘的数据量,为后期图件制作节省了宝贵时间。
获取数据之后,更加艰苦的工作是严格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申遗的图件要求和现行测绘成果对外提供规定,设计制作种类丰富、效果美观的区位图、索引图、遗产区地形图、遗产区影像图、遗产点详图等申遗图件。与传统的制图方式不同,申遗地图是文物与测绘新的碰撞,在制图过程中需要将遗产区和缓冲区突出细化,区域外需要淡化。这个标准说来容易,实际上是经由测绘地理信息部门与文物部门反复磨合而成的。
在2013年1月终审前,专题数据部20余人全部搬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会议室工作。那段时间里最早下班也要深夜11点,加班到凌晨两点是常有的事。
最艰辛的付出才能收获最甘甜的成果。在国内评审过程中,专家学者在被美图震撼之余,极力推荐其申请我国地图作品的最高奖项“裴秀奖”。
获取数据之后,更加艰苦的工作是严格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申遗的图件要求和现行测绘成果对外提供规定,设计制作种类丰富,效果美观的区位图、索引图、遗产区地形图、遗产区影像图、遗产点详图等申遗图件。与传统的制图方式不同,申遗地图是文物与测绘新的碰撞,在制图过程中需要将遗产区和缓冲区突出细化,区域外需要淡化。这个标准说来容易,实际上是经由测绘地理信息部门与文物部门反复磨合而成。
在2013年1月终审前,专题数据部20余人全部搬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会议室工作。那段时间里最早下班也要深夜23时,加班到凌晨两点是常有的事。
最艰辛的付出才能收获最甘甜的成果。在国内评审过程中,专家学者在被美图震撼之余,极力推荐其申请我国地图作品的最高奖项“裴秀奖”。负责大运河制图项目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所长张瑾多次表示,大运河申遗图件是我国制作的最好的申遗图件之一。申遗过程中,文物局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报送了由测绘部门提供制作的851幅大运河申遗图件及181幅丝绸之路申遗图件。世界遗产组织的专家见到图件后,用一个词表达了他们的深深赞许——“congratulation”(祝贺你们)。
监测预警 新起点上勇往直前
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大运河、丝绸之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中国文物代表团团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代表中国政府发言,郑重承诺中国政府将恪守《世界遗产公约》的有关要求,继续为大运河、丝绸之路珍贵文化遗产提供最好的保护。
“但与丝绸之路保护不同的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说,“大运河是‘活态遗产’,直到现在仍与国民经济生活紧紧结合在一起,因此在保护管理方面挑战更大。”为解决这一难题,国家文物局提出了建立跨地区、跨部门、多层级监测和档案系统的构想,并在第一时间向测绘行业寻求技术支持。于是,中国大运河档案和监测平台项目于2013年正式启动。
由于与大运河遗产相关的监测机制、监测指标体系、监测数据获取、遗产档案数据处理等标准在此前均为空白,其涉及业务数据类型之多、数据量之大、流程之复杂,连文物行业专家都头疼不已。
顶住困难和压力,负责这一项目的国信司南(北京)公司业务团队刻苦钻研,与文物专家一起研究制定了包含3个一级类,12类监测对象,30个要素,75个监测指标的通用性监测指标体系,首创中国大运河遗产监测预警的理论框架。处理整合了基础地理信息、文物基础信息、遗产档案、监测、预警跟踪和系统运维6类数据,建立了丰富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集成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通信及物联网等多种技术,为文物人员建设了方便快捷的业务化工作平台,并建设了与31个遗产区27个遗产地平台互联互通、能实时进行数据交互的国家级监测平台,实现了监测数据管理、预警的处置跟踪、检测报告的分析等业务。
国信司南文物事业部项目经理李玉俭演示了中国大运河档案和监测平台。进入系统后,可按照监测点、监测类型和监测点状态等内容实时查看监测点基本资料、现状与历史情况。笔者点击河道专项,查看中河台儿庄段(台儿庄月河)水位变化。根据监测点每月提供的水位数值,可以通过平台系统不同颜色曲线的标识清晰看到台儿庄月河水位变化情况。一旦水位超过警戒线,平台系统会自动报警,国家平台、省级平台及监测点平台会在第一时间得知情况,紧急处理突发事件,大大提高遗产保护效率。在平台下方呈现了该段水位变化的时间轴,通过鼠标拖动,管理者可通过线性展示对比不同时间段内水位数据,整体把握分析该遗产点水位变化情况。
国信司南公司总经理朱武表示,中国大运河档案和监测平台全面接入天地图平台,为大运河申遗、监测和管理提供了大量的矢量、影像和地形等地理信息服务。同时,国信司南公司正在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和通用平台,也接入天地图平台服务资源,以辅助实现我国世界遗产的“两级平台、三级管理”监测预警体系。
申遗成功后,参与申遗的各行业工作人员共聚一堂,观看了在申遗现场拍摄的视频资料。在视频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权威咨询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向世界遗产委员会进行情况汇报时,会场数块大屏幕滚动播放着测绘人精心制作的图件。看完视频后,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工作人员激动地说,我们测绘人为申遗出了一点力。在场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纠正道:“你们不是出了一点力,你们是大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