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行业新闻

我国将组建“4+4”星座 实现全天候监测
时间:2012/11/20  作者:admin  来源:科技日报  查看次数:1895  

    

    11月19日早晨6点5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环境一号”C卫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轨道。至此,我国在用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卫星已达3颗,标志着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2+1”方案的正式组成。日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环境一号C星总设计师张润宁,就该星座的任务、特点及发展规划向媒体进行了介绍。


  “环境一号”系列卫星肩负两大任务

  “环境一号”C星入轨后,与2008年9月成功发射的“环境一号”A、B卫星组成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主要担负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灾害与环境情况的动态监测预报。张润宁介绍,其具体任务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灾害监测与预报。包括洪涝灾害监测,旱灾监测,台风和风暴潮监测,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监测,森林、草原火灾测量,农作物病虫害监测,海洋灾害监测,以及灾害损失评估、灾害紧急救助辅助决策、灾害救助与恢复重建评估。

  二是环境监测与预报。主要包括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水环境质量监测,自然生态环境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区域与城市生态景观格局动态监测,重大开发项目、重大工程的环境与生态监测,以及环境事故监测与追踪调查、生态环境动态变化预警、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估、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等。

  张润宁表示,根据“小卫星星座”提供准确的可视化、高精准数据,其用户单位——国家减灾委和环保部可对生态环境和灾害进行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监测,及时反映生态环境和灾害发生、发展过程,对生态环境和灾害发展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对灾情进行快速评估,为紧急救援、灾后救助和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一号C星使我国监测能力显著增强

  据介绍,环境一号C星是我国首颗民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工作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穿透力,适合在恶劣气候条件下应用。

  张润宁说,此前发射的环境一号A、B卫星是两颗光学小卫星,其对地测量采取的遥感技术,受光线、天气的影响较大,多在白天且天气晴好的情况下使用。而此次发射的C星则是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拥有光学、红外、超光谱和微波多种探测手段,基本不受天气、时间的影响,无论阴雨还是夜间,都能实现对地精确探测。

  同时,C星也是我国首颗独立自主研制生产的环境卫星。

  张润宁说,这三颗星的组网运行,将使目前的监测时段与范围进一步扩大,实现全天候、全天时的对地观测。同时将实现立体观测、多维度观测、信息观测的“能力集成”,不仅增强了我国大环境变化与灾害观测能力,还可以分辨较小的地面形变,空间分辨率真最高可达到米级范围。


  未来的“4+4”星座可实现每天两次有效监测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是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立项进行研制的卫星应用系统,张润宁认为,其重要特点之一,在于一个“小”字。

  “卫星小型化是世界卫星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无论从卫星研制周期还是经济综合效益角度考虑,小卫星都具有很强的优势。”他说。

  他表示,相对于系统复杂的大卫星来说,小卫星需要研制的载荷较少,往往只需装载某一特殊任务的载荷设备,不存在载荷之间复杂的配比问题,将大大缩短整星的研制时间。另外,小卫星具有很强的组网能力,可以组成功能强大、覆盖范围广、精度高的星座系统,特别是小卫星在标准化设计、批量生产、流水线操作等方面的发展趋势,使其具有补网容易、星座功能稳定的优越性。

  随着环境一号C星升空,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组成了“2+1”星座,这也成为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组网建设的基础。张润宁介绍说,针对我国地质环境复杂、灾害频发的特点,专家在论证构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天基系统时,提出了“4+4”星座的概念,即通过发射4颗光学小卫星和4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实现对我国及世界范围内的环境和灾害全天候、短重复周期的有效监测预报。在这个星座中,每颗卫星都将根据装载的有效载荷承担重要任务,综合监测效果可以覆盖绝大多数类型的环境和灾害地区。特别是在重大灾害面前,“4+4”星座的监测预报综合能力将得到充分发挥,可以排除气候、天气等条件的干扰。

  “在未来几年中,该星座将会尽快组建完成。到那时,我们至少每天能够两次有效监测灾区灾情。”他说。(来源:科技日报)

粤ICP备13017891号

三鼎光电
官方旗舰店

三鼎光电
官方企业店

正品保障